2024年9月,欧盟发布《增强欧洲竞争力》报告(简称“德拉吉报告”),提出通过加强内部合作和战略投资来应对全球竞争。这被欧洲舆论认为是“欧洲竞争的转折点”。然而一年后,多家欧洲媒体指出,欧盟落实报告提出的改革方案进展缓慢,在提升整体竞争力方面进展有限。面对诸多结构性挑战,欧盟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不仅要“反省自身”,弥补内部制度和投资短板,更要以长远眼光,战略性地、理性客观地评估和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近年来,欧盟持续面临传统经济效率下降等诸多内外部压力。l 产业发展新兴动能不足,国际竞争加剧。于是,欧盟委员会委托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牵头撰写报告,建议欧盟采取“与安全相关的改革”,包括每年追加8000亿欧元投资,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绿色科技、国防等关键领域,推行“务实的对外经贸战略”。然而一年后,欧洲却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增长模式下滑,经济增长放缓。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创新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欧盟委员会在落实报告中提出的383项建议方面进展有限,仅11.2%的欧洲关键领域的改革陷入停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承认,提高竞争力的目标“远未完成”,欧盟在推进竞争议程方面缺乏“紧迫感”。德拉吉本人警告称,如果欧盟不能以“新的速度、规模和决心”推进改革,它可能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陷入“边缘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西方媒体在解读《德拉吉报告》时,经常使用“竞争”、“安全挑战”等词汇来形容中欧关系。事实上,《苦工报告》虽然将中美视为竞争对手,但一再强调保持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的重要性。在回答有关对华贸易政策的问题时,德拉吉明确表示“贸易政策必须务实,不能在所有领域都采取软态度”,并强调“中国向欧盟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条件”。报告还研究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产业发展经验,认为中国在政策协调、规模效应和技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报告呼吁加强欧盟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国在全球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不矛盾,合作空间很大。时至今日,欧盟对华政策内部仍存在显着分歧。尽管包括德拉吉在内的不少欧洲政策研究者主张以务实的方式促进合作针对中国,欧盟委员会和部分成员国近期表现出收紧政策的倾向,比如干预中国企业投资、推动所谓“关键材料自主计划”等。欧洲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摇摆反映了欧盟的认知失调。自我定位与对外战略之间的关系。仅仅串联欧盟创新体系无效、市场碎片化、投资机制滞后于外部竞争等结构性矛盾,不仅有利于提高竞争力,还可能因限制国际合作而延缓转型进程。改变问题的方向很容易,但解决问题却很难。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补、共赢。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产业融合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为欧洲绿色和数字化双转型提供有效支撑。过去一年,欧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全球化和深度互联互通背景下,对华合作是欧洲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这方面,欧盟多国走在了前面。西班牙首相桑克这是他两年内第三次访问中国。匈牙利、希腊等国继续推动同中国保持对话与合作。这体现了欧洲一些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在市场稳定、气候管理、供应链稳定方面的作用,也导致欧盟内部形成了日益强烈的务实声音。无论从经贸角度还是战略角度,中欧在绿色发展、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地区稳定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如果欧盟能够超越零和思维,将中国视为“转型伙伴”而不是“制度对手”,不仅有利于缓解其当前面临的投资差距和技术多元化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多边框架内塑造更加开放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有礼貌欧洲各国仍在互相推卸责任、相互指责甚至炒作外部威胁,“德拉吉报告”执行缓慢的步伐让欧洲从企业高管到民众陷入沮丧和焦虑。作为全球主要市场和创新源泉,中国可以为欧洲应对工业变化和气候管理等共同挑战提供宝贵帮助。在尊重彼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动中欧关系回归务实合作,不仅符合欧盟的愿景和令人尊敬的战略利益,也是塑造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体系的必然要求。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