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号”。此次任务创下了多项“第一”——首次携带实验小鼠遨游太空进行生命科学实验,首次将航天员纳入“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它还将在任务期间为巴基斯坦宇航员进行短期飞行。这一系列突破是中国履行和平利用外空承诺、推动外空法框架内国际合作的又一具体实践。正如外层空间条约序言所述,“发展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航天发展始终以国际外空法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平利用”和“国际外空法”的原则。长期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点是科学探索、技术验证和人类福祉。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实验室小白鼠旨在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其成果将为未来长期深空探测奠定科学基础,与“和平探索与利用太空”的目标完全一致。 《外层空间协定》中的“空间”和“为了所有国家的利益和利益”的原则在第一条中提出。同样,中方将择机组织巴基斯坦宇航员参加短期飞行,这就是《外层空间条约》第三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原则的明确体现。这种基于外层空间协议精神的开放合作,与一些国家的排他性合作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全人类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将向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开放回收月球土壤的借用申请。2025年7月,月球土壤将被划分给世界各国。更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空间站(“天宫”)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第一个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开放的项目,目前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9个科研项目。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欧洲航天局等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上述措施很好地体现了《外层空间条约》第十一条的精神,向世界和国际科学界通报航天活动的成果,以促进国际合作,并为未来国际社会建立数据或数据共享机制提供重要的中国范例。
              
            除了航天协议本身,中国航天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救灾、气候管理等问题做出贡献。自2007年正式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减灾合作机制成员以来,不少中国人此时迅速响应该机制成员的邀请,思考并向受影响的成员提供帮助。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发射,弥补了原有全球导航资源的不足。北斗系统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开放、可靠的服务,并以实际行动落实协议规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主动为全球气候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中国发布了《中国促进气候适应预警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此前,中国气象局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联合开发了云预警系统,搭建了早期业务平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牵头实施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这些举措符合中国坚持太空应惠及所有国家的立场。随着外空治理转向软法主导模式,中国对太空治理的参与也从“遵守”转变为“建设性参与”。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制定的碎片减缓指南,公开开展了多次碎片避免和在轨服务技术试验。在《2021中国航天》白皮书中,中国将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外层空间活动长期维护指南》列为该指南指导下的航天实施主要原则。中国将积累的航天专业经验转化为法律智慧,参与塑造未来关于国际空间政策。中国航天事业始终走在和平与合作的道路上。神舟二十一号的旅程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是国际外空法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以务实行动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引领者。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